阿拉斯加对话结束,中美谈得不怎么样,但也没那么糟丨直说快评

%title插图%num

一连三场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正式结束。除了第一场的“开胃菜”看上去有点辛辣呛口,双方罕见地展开了言语上的公开交锋,关起门来的“正餐”部分其实还好,无惊无喜。这是一次中美双方事先都没有预期的对话,那么自然也谈不上是一次失败的对话。

当然,无论从表面还是实质上来看,这场对话显然谈得不怎么样。中美都说这是一次“坦率的会谈”,在外交术语中,“坦率的会谈”就是各说各话,会后双方也没有发表联合声明。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一开始试图在大众媒体前展示美国的优势地位和主导权,以给本国民众和所谓的国际盟友一个交代,上来就指责中国的制度与人权,还有香港、新疆、台湾问题,这就是典型居高临下、没有分寸,被杨洁篪和王毅硬怼了回去。

%title插图%num

从气势和理据上来看,在这一个回合,中方是占了上风的,“老虎杨”(杨洁篪在美国外交场上的绰号)戳破了“纸老虎”。布林肯在摄像机前承认美国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沙利文甚至要抬出“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来给美国的“制度自信”找补,这也说明了他们内心其实没有那么自信了,走夜路给自己吹口哨而已。

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不同之处在于,拜登政府在明面上侧重于意识形态,宣扬美式民主制度与人权,还要做好“世界老大”保护好一众“小弟”。于是,在和日韩的“2+2”会谈后,它要在自己的领土上摆出“约谈”中方的架势,但中方不吃这一套。美方的开场白所指向的都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不容有丝毫退却的主权问题。

说白了,这是中国要“玩命”的问题,所以杨洁篪和王毅才要直接在摄像机前向全世界观众阐明立场,也让相关方直接看到中方在美方面前的态度。可是这些问题,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吗?值得美国“玩命”相搏吗?至少美方目前没有、也不敢有这样的表态,色厉内荏罢了。这样的会谈谁在心理上占据优势,不言自明。

%title插图%num

我们看会谈结束后新华社发布的权威通稿,绝大部分内容依然在阐述中方不可触碰的红线,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制度安全不容损害”、“台湾问题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余地”,在香港、新疆、西藏问题上,也不容美国抹黑和插手。打开天窗说亮话,这些问题没得谈。不像中美经贸问题还有得谈,中国也愿意谈,这就是本次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方的态度与2018年中美贸易谈判时态度很不一样的根本原因。

表面上,以上这些问题是本次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重头戏,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那么很显然,在这些问题上双方没有什么好结果,再吵一架而已。

但是,拜登政府再怎么强调“意识形态”,它也需要一点实际的东西。本次会谈中美双方没有谈崩,也不是一丁点成果都没有。新华社通稿以极短的篇幅写道,“双方都希望继续这种高层战略沟通”、“双方均致力于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对话合作,双方将建立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美方重申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话虽然短,但不代表不重要。

我们对比一下中方与美方在会谈结束后各自接受的简短采访,可以发现中方侧重于分歧而不是合作,杨洁篪说“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重要分歧”,王毅说“美方不要低估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发展的决心,不要低估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正当权益的意志。”

反观布林肯的说法,则明显“软”了不少。他说,两国政府在香港和网络攻击等问题上“从根本上存在分歧”,但在伊朗、朝鲜、阿富汗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利益存在交叉。其实在气候变化、伊朗、朝鲜等问题上,说破了,美国是有求于中国的,布林肯的说法也是为了给中美双方可能的合作埋下伏笔。

笔者以为,最大亮点就在开场白阶段,这一场“加时”的开场白料将成为经典,中方的通稿也不讳言,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它的意义在于中国当着世人的面对美国说不,中国开始平视美国。它或许有一些象征意义,但我们不妨也以平常心观之,这才是大国国民应有的自信。

作者:刘立平,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

阿拉斯加对话结束,中美谈得不怎么样,但也没那么糟丨直说快评
%title插图%num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