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谢客”的BCI总部在怕什么?

  原标题:“闭门谢客”的BCI总部在怕什么?

  因所谓“抵制中国新疆棉花”,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郊区的非政府组织“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近期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它凭什么在没有现场调查的情况下做出所谓“抵制中国新疆棉花”的决定?它是否拥有这样的权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于3月26日实地探访了该组织的总部。

  连一个电话都拒绝提供

  在一座不大起眼的七层办公楼里,BCI总部租下了大楼一层的大约三分之一空间作为办公室。

  进入大楼门厅后,我按响了BCI的门铃。等待许久,不见有人回应。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穿过正对门厅的公共休息室,来到大楼的后草坪,发现在面朝草坪的这一侧,BCI有两间办公室内有人在上班。我敲了敲离得较近一间办公室的玻璃,把正在工作的一位女士叫到落地窗边。

%title插图%num▲面对采访要求,BCI的工作人员拒不开门,只是隔着玻璃窗写了个网址让进行联络。

  “你好!我是来自中国的记者,我有很重要的事想采访你们的负责人,我能进去吗?”

  “我不能让你进来。我们负责人不在,我能拍下你的记者证吗?我向他请示一下。”

  隔着窗户拍下我的记者证后,该女士说:“我马上联系负责人,一会儿答复你。”

  我在草坪上等待良久,该工作人员此后一直没有任何表示。我不得已再次敲窗询问:“请问你有负责人的答复了吗?”此时,该女士才起身,手里拿着一张早已写好的纸条,上面写着BCI的官方网址。

  我对那位女士说:“(官网)上面没有(BCI日内瓦总部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我现在就想见你们的负责人。”但不管我怎么说,该女士坚持要我通过BCI官网的一个申请通道联系该组织。事实上,记者此后通过该通道递交了申请,但截至发稿,也没有收到BCI是否接受采访的回复邮件。

  BCI行为已超出职责范畴

  随着所谓“抵制中国新疆棉花”事态的发展,记者对BCI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该组织的诞生源于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牵头的一次圆桌会议,本意是倡议树立一些标准,让棉花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009年,参与倡议的企业和机构决定在瑞士按照瑞士法律成立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就是BCI。从名称上看,该组织应该叫“更好棉花倡议”;从性质上看,它是不具强制行政权力的非政府组织;从职能上看,它本应只具有在棉花行业内提出倡议的权利。

  到2019年底,BCI已有1800多家会员,业务涉及“良棉”560万吨,占全球棉花市场份额的22%。或许是在行业内影响力日深,该组织似乎把自己当成了“棉花业联合国”,其行为做派早已超越了一个非政府组织的职责范畴。

  在同一栋大楼办公的知名政府间国际组织“南方中心”一位高级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栋楼虽然容纳了一些联合国机构,但BCI与联合国一点关系都没有。在“新疆棉花事件”出现以前,她都没听说过这个组织,因此可以肯定在日内瓦BCI绝对算不上“国际知名组织”。她透露,这栋办公楼的租金比较贵,推测BCI一定有自己的资金来源。

  BCI自称有三个经费来源:会员会费、服务收费、政府和私人机构捐助。官网显示,捐助机构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德国技术合作公司、洛德基金会等财力雄厚的欧美机构。其中,美国国际开发署以热衷于扶持异见组织而出名。

  该组织的网站上多处标榜自己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有渊源。对此,记者特地询问世界自然基金会,后者的答复是:该组织的成立确实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一次圆桌会议有关,但它于2009年根据瑞士法律注册成为一个独立、非营利、由成员组成的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该组织中并不扮演任何正式角色。

  未出示任何真凭实据

  自始至终,记者未找到该组织出示过有关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真凭实据。BCI此前报告说,“相信无法在新疆从事实地考察”,但“有可靠证据显示”新疆存在所谓“强迫劳动”。这种措辞恰恰表明,该组织做出上述宣示时其实并没有真凭实据。此外,BCI上海办事处几次公开发表声明表示“新疆没有强迫劳动现象”,更显示BCI总部有关说法是无稽之谈。

  为了进一步了解BCI的立场及其根据,记者3月29日再次探访BCI总部。但记者比上一次更加失望,因为BCI当天不仅大门紧闭,而且把所有办公室的帘子都拉下,使外面的人无法看到里面的场景。记者多次按门铃和敲窗户,但没人出来应答。

  面对这一场景,记者对BCI的疑问又增加了一条:信息公开本是非政府组织运行的基本准则,它们拒不接受媒体采访,如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一做法,是否与其标榜的公平正义背道而驰?

点击进入专题:

多家国际品牌抵制新疆棉花

责任编辑:张建利

“闭门谢客”的BCI总部在怕什么?
%title插图%num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