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中国航天员专属!

  原标题:这个词,中国航天员专属! | 锐参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一些公共产品,中国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向全世界提供就是一个范例。

  而在太空领域,中国也在积极践行这一理念。早在2018年5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上,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便共同宣布:中国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

  “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当时表态称,中国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而这,也是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

  除了疫苗和空间站等“硬核”公共产品,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等“软性”公共产品也正在太空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ESA)等都纷纷发来祝贺,其中欧洲航天局还在其祝贺推文中特地使用了“Taikonauts”来指代中国航天员。

%title插图%num

  不同于指称美国宇航员的“Astronauts”和俄罗斯宇航员的“Cosmonaut”,对中国航天员所用的“Taikonaut”由“太空”一词的拼音和西方语言中代表宇航员的后缀组成,颇具中西结合的特色。这个词起初由一位马来西亚华人于1998年在网络上提出,并在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2003年进入太空后被西方媒体广泛使用。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任务增多,“Taikonaut”在外媒出现的次数也逐渐增多,但中国航天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不止于此。

  北京时间6月17日18时48分,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当中国人圆梦时,欧洲航天局的三位宇航员也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他们分别是一位意大利女士、一位法国男士以及德国航天材料专家马蒂亚斯·毛雷尔。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18年7月的一篇文章介绍称,这三人都在努力学习中文,每个人都希望能在2023年作为第一个外国人登上中国空间站,毛雷尔还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叫“马天”。

  自从2012年担任欧洲宇航员中心与中国合作项目负责人起,马天就开始学习中文和汉字,他认为这非常重要:“就像如果要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工作,各国宇航员都必须学习俄语一样,未来在中国的飞船或空间站工作,一切也都会使用中文。”

%title插图%num

  2015年5月,中国和欧盟签署的协议明确,2015年至2017年为技术交流阶段,中欧双方互相参与对方的人员训练活动。正是在这一阶段,马天发现了在中国训练与在别国训练的不同,例如参加美国组织的训练时,宇航员们都在酒店各自过各自的生活,而在中国训练时,则是大家都生活在一栋房子里,一起吃饭、一起训练。他认为,这种氛围更符合太空舱内不同背景的航天员的相处之道。

  中国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之外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传到了太空。

  事实上,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时就充满了文化自信。据媒体披露,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首次提出“航天”这个新名词,他当时说:“我提出‘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是毛主席‘巡天’一词的延伸。”

  而随着航天科技进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独具匠心的航天器名称:中国载人飞船名为“神舟”、中国载人空间站名为“天宫”、中国探月工程名为“嫦娥”、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为“悟空”……

  曾在神话中专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如今正变为属于全人类的浪漫,太空因此而变得更加多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公共产品呢?

<!–article_adlist[

  北约视中国为“威胁”?德媒看不下去了

  “我们奉劝台当局”!

  杨利伟“揭秘”→

  俄罗斯:已通知所有参与国

  487亿新台币!台美重大军购案生效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深圳机场回应

]article_adlist–>

点击进入专题: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这个词,中国航天员专属!
%title插图%num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