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举办“光影圣殿——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活动。特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进行了主题为《电影,社会与人》的讲座。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员工,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发展中心、青岛海发文化集团等兄弟单位和园区入驻企业代表,青岛电影学院、山东工艺美院师生,以及青岛影视从业者、影迷,共5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开始前,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总裁孙恒勤在欢迎辞中表示,戴锦华教授思想深邃、见解独特,在电影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喜爱,是当今泛文化领域最具人气的“智识”偶像。他代表台下所有的观众,向戴锦华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戴锦华教授从“2023年”这个重要的年份讲起,串联起全球及电影行业发生的重大事件。她指出,今年是疫情结束的一年,也是技术落地、人工智能全面应用的一年,而技术革命对世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其中就包括电影。她列举了好莱坞工会曾以罢工的形式对抗人工智能的例子,从而提出了一个疑问:胶片电影的死亡,是否意味着的电影的死亡?
2020年,由奉俊昊指导的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戴锦华教授以此为例,探讨了美国的电影精神。她认为,奥斯卡作为美国电影学院级别的艺术大奖,之所以选择颁给《寄生虫》这样一部亚洲电影,是因为该片与以往“含糖量极高”的好莱坞电影大相径庭,它揭示了阶级的分化与固化。戴锦华认为,奥斯卡获奖电影的本质就是美国意识形态的体现,电影《寄生虫》能横扫奥斯卡,说明美国大众降低了对社会的期待,它称得上是美国价值的生产者、故事的讲述者。
随后,她又例举了电影《小丑》以及墨西哥三杰多次获得奥斯卡的例子,表示电影能够成为普通大众的艺术补给,使人从中得到慰藉,获得可能。
戴锦华在讲座中指出,值电影诞生128周年之际,回望历史,电影与社会同行,更与人同行。她认为,电影“褫夺人性与赋予人性”,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赋予没有人性的边缘人物以“人”的面孔(比如电影《阮玲玉》中的单亲妈妈阮玲玉、《现代启示录》中的人肉炸弹),赋予弱者价值及被尊重的权利。
谈起《流浪地球》这部诞生于青岛东方影都的大片时,戴锦华对影都的硬件设施赞不绝口,并分享了自己对两部《流浪地球》的观影感受。她认为,《流浪地球》作为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片,展示了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人面对困境、对未来之路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电影需要对好莱坞电影精神予以取舍、扬长避短。讲座最后,她也表达了对中国电影的期望、对年轻电影人的期望,鼓励大家勤于思考、敢于质疑。
讲座结束,戴锦华教授被热情的“粉丝”团团围住,圆了大家与偶像近距离交流、合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