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档剖析青岛影视基地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一年只看一部电影,那么他大概率会选择在春节期间走进电影院。

随着电影院在中小城市地不断下沉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影社交化功能日益凸显,以看电影的方式来完成过年的“仪式感”已然成为潮流,“春节档”已经成为电影市场最看重的档期之一。

虽然对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春节档及其前身贺岁档不过短短二十七年,但是其商业价值却不容小觑。自2018年至今(除2020年),春节档占年度总票房的10%左右,因此春节档成为不少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一年市场行情的风向标。

除商业价值外,春节档也承载着观影人的情感需求。从对《甲方乙方》的喜剧记忆,到对《流浪地球》系列的震撼、《疯狂的外星人》的独特、《刺杀小说家》的欣喜,再到对2024年春节档《热辣滚烫》的共情,一部部春节档电影构成了很多人岁月的记忆。

 %title插图%num

起源:贺岁片成形 奠定欢乐基调

回顾春节档的形成以及发展脉络,会发现这一承载着合家欢功能的特殊档期,实际上脱胎于曾经辉煌一时的贺岁档。

1981年,港片喜剧《摩登保镖》于春节前在香港上映,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被称为贺岁片的电影。也就是从那时,贺岁片被默认为需满足节日的欢乐氛围。

1995年,成龙携影片《红番区》叩开了中国内地贺岁片历史的大门,最终以3500多万元的内地票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让内地的电影人学到了一个新名词—“贺岁片”。1996年、1997年,成龙乘胜追击,接连上演《白金龙》与《义胆厨星》,同样都是票房赢家。

贺岁片在内地票房上获得的商业成就,深深震撼了内地电影人。他们很快意识到贺岁片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新天地。

1997年12月24日,冯小刚携喜剧电影《甲方乙方》,在欢笑中开创了内地贺岁档的先河,取得3000万元的票房,这部电影巨大的商业成功带动了内地贺岁片的生产热情,也刺激了观众的观影热情,贺岁片成了世人皆知的概念。此后几年,冯小刚又以电影《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奠定了内地贺岁档的喜剧基调。观众对贺岁片的热情,被“冯氏幽默”彻底点燃,频频攀升的票房就是观众对贺岁片最好的回应。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演变:春节档接棒 营造多元氛围

2002年至2009年间,虽然贺岁档的电影类型被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周星驰的《功夫》《长江7号》、陈可辛的《投名状》等电影打破了喜剧一家独大的格局,但是喜剧依然在贺岁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贺岁档档期由元旦前夕到春节结束,扩宽到了前一年十一月底至第二年三月。

2009年,原本定于元旦前同步全北美上映的《阿凡达》因各种原因被迫延期到2010年春节才上映。原本“春节不进电影院”的观影习惯被打破,人们纷纷涌进电影院一睹3D电影的风采,上映当日,《阿凡达》全国票房便达到了3500万元,电影片更是一票难求。

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春节期间看好莱坞大片的观影习惯逐渐形成,春节档的概念也渐渐在市场的推动下清晰起来。2013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定档大年初一,至此曾持续八九十天的贺岁档浓缩成了七天的春节档,属于国产电影的春节正式开启。

在2014年至2017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中,依然保持着贺岁片定义的一线明星+大牌导演的“黄金搭档”,电影的基调也被保守地围绕轻松欢乐的氛围。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喜剧才是性价比最高、中国春节档市场接受度最高的题材。直到2018年,题材严肃的《红海行动》逆袭《唐人街探案2》夺得春节档票房冠军,春节档喜剧片的地位才得以被撬动。而2019年,《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更是震撼了业界内外。

之后,春节档电影不再仅仅只关注于“小我”的喜怒哀乐,而更多地反映着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的宏伟议题,文化的本土性得到更多彰显和更具创新性的表达,也得到了更多观众情感的共情与审美的共鸣,显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比如当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再宜居,国外的科幻片选择的都是带领人类前往新的生存家园,而《流浪地球》展现的是人类带着地球去寻找宜居星系。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与传承的深刻体现。春节档电影作为一种新的春节潮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或许就在这里,它不仅是对我国电影生产观念、制作技术以及类型探索的一种综合试验,也承载着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title插图%num%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新潮:春节档加速 引爆中国大片

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这部电影几乎不被看好: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没有流量明星阵容、不被看好的国产特效技术、不符合春节档喜剧调性的小众硬科幻题材……尤其是科幻题材的设定,成为许多人降低预期的主要原因。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中国电影已经走过百年历史,各种电影类型蓬勃发展,而最能代表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科幻电影,却始终难以摆脱打着“科幻”旗号粗制滥造的标签。优质科幻类型电影的长期缺席,成为影视行业亟需解决的尴尬问题。

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踩在诸多“雷点”的《流浪地球》一经上映便引爆了市场,以碾压的优势夺得了2019年春节档票房冠军。从此科幻题材的电影不再小众,而是成功破圈,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此外,喜剧不再是春节档的最强观影底色,大牌导演+一线演员也不再成为票房的保证,随着默认的行业“潜规则”与商业模式被打破,春节档成为对电影更具包容性、更加成熟的档期,同时也刺激着国产电影的良性发展,制作精良的国产电影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细究《流浪地球》的成功,除故事本身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外,极具震撼的电影特效和场景设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不仅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类型的空白,也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进步。

2019年后,春节档成为了中国电影探索新方向的试验田,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式工业大片频频登上荧幕。2021年春节档票房季军《刺杀小说家》也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里程中点燃了星星之火。在此之前,国外视效大片让国产电影望尘莫及,数字化拍摄及后期制作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最大“痛点”。而《刺杀小说家》的成功,让业内人士看到国产电影“一只脚迈进了电影数字化的门口”。2023年,《流浪地球2》带着更为精良的视效体验,继续引爆春节档,再一次刷新了国产科幻电影天花板,也推动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一步成熟。

让人欣喜的是,中国科幻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优秀的口碑和可观的票房,也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比如《流浪地球》击败《小丑》《寄生虫》等强劲对手摘得华鼎奖2019年全球最佳影片,打破了好莱坞科幻大片对全球科幻电影市场垄断。

从2010年《阿凡达》上映时的“一票难求”,到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后的中国工业大片自由,春节档开启了中国硬科幻元年,也引领着中国视效大片的崛起与风靡,国产科幻大片逐渐替代国外影片成为观众的观影首选。

如今提及中国科幻电影,人们脑海里也不再浮现出粗制滥造的陈旧印象,而是一部部比肩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视效盛宴。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离不开技术的硬核支撑。而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摇篮,《流浪地球》系列、《刺杀小说家》《封神第一部》的拍摄地——青岛影视基地在规划之初就站位高远,以比肩国际水平的姿态,建设了国内首个经英国松林认证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建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和32个置景车间,配建有水下制作中心、数字影音中心等。

%title插图%num

在此之前,由于缺少先进拍摄设备,多数中国影片的后期制作不得不拿到国外制作。而青岛影视基地的出现,为科幻电影的中国制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比如《流浪地球2》90%以上的场景都是在青岛影视基地拍摄完成的,从剧本策划到预演拍摄再到影片拍摄,全程按影视工业化流程推进,足以比肩《新蝙蝠侠》《星际迷航:奇异新世界》等影坛巨制的虚拟场景使用技术,让导演在拍摄片场就能“所见即所得”。再如《刺杀小说家》在青岛影视基地拍摄时,集合了动作捕捉、面部表演捕捉、前期预览虚拟拍摄、实拍阶段虚实结合拍摄,在此之前还从未有国产电影集合如此多特效流程,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第一次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影片,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制作实践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title插图%num

细数从青岛影视基地走出的春节档影片,从2019年票房冠军《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2021年票房季军的《刺杀小说家》、2023票房亚军《流浪地球2》,再到2024年的《热辣滚烫》,一部部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佳作也见证着青岛影视基地的发展。导演郭帆坦言,在拍摄《流浪地球》时,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特殊道具的制作要学习国外团队。而仅仅四年之后,在拍摄《流浪地球2》时,在东方影都就有了一个随时待命的“精加工车间”,落实每一件道具。

青岛影视基地既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见证者,也是一个工业化的“生产车间”。在青岛影视基地诞生之初,正面临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时刻。青岛影视基地恰逢其时地担负起了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新使命,重构着电影工业化的商业价值,也通过一部部春节档爆款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探索和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

同样在青岛影视基地拍摄的2024年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仍在热映,而关于青岛影视基地的故事也将永远“热辣滚烫”。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影片从这里走出,带着青岛影视基地的印记,在中国电影史和所有人的心中留下生动且精彩的一笔。

从春节档剖析青岛影视基地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title插图%num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