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八”节讨论男性产假,其实是在讨论什么?|两会快评
“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男性产假”话题登上了热搜。
今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林勇第三次提出夫妻合休产假的建议,建议男性产假在42天以上。人大代表庹庆明建议把男性配偶陪护假写进劳动法。政协委员杨军日建议,区分设置用于女性产后身体恢复的产假和男性陪护假、男女共同育儿假等假期,研究探索男女共休生育延长假,制定鼓励男性休育儿假的奖励政策。
这些建议对女性而言可谓大快人心。经过多年努力,虽然男女平等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社会上依旧存在着“女性天然需要担负起照料下一代的更多责任”的传统认知,而这又进一步对女性生育、女性就业以及女性职场升迁产生影响。
笔者第一次听说男性产假是在六年前。当时一位定居国外的大学同学生了二胎,她的丈夫享受到一项特殊的公司福利,即“妻子生孩子后,丈夫可以享受4个月全薪假期”。公司通过这样的假期设置,让父亲体会照料新生儿的辛苦,鼓励妈妈们产后出去上班。从长远来看,这项福利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由于这位父亲深度参与了新生儿的养育,他和孩子之间产生了深层连接,哪怕在产假结束之后,他也会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主动、持续地参与。
我国女性生育后的实际产假在半年左右,男性的产假不超过15天,数量悬殊的休假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女性该为家庭多付出”的传统观念。哪怕是在很多大城市,教养孩子的主力也一直是母亲。比如,很多学校的家委会几乎都是“妈妈总动员”,鲜有爸爸的参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男性在孩子养育方面的参与度远不如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男性的低参与度已经间接影响到人口增长。政协委员徐丛剑在提案中指出,近几年中国总生育率持续降低,一个重要因素是女性“不想生”,因为很多女性面临生育规划与个人职业规划难以平衡的状况。现代育儿包含大量陪读、陪学和陪伴任务,这些工作内容主要由妈妈承担,从而使得女性在生育后职业被动边缘化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一部分女性试图通过“不生或少生”来避免面对生育和晋升的两难抉择。
此外,用人单位实际付出的用人成本,也可能在客观上造成性别歧视的发生。随着女性生育待遇的不断提升,用人单位聘用女性的成本也随之上升。由于聘用男性可以大幅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这可能使一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候更加“偏爱”男性。
所以,男性陪产假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男性有时间、有精力走向家庭,还有助于在职场种下男女平等的种子。男女双方成为家庭责任的共同分担者,有助于缓解女性焦虑,提升她们的生育意愿,助力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