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对话后中美都很忙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22日应邀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此次访问被舆论普遍认为“时机微妙”:一方面,这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俄罗斯外长首次访华;另一方面,此行正值中美结束在阿拉斯加的高层会晤,而拜登政府即将与北约、欧盟领导人开启会晤。舆论普遍猜测,在此访中,都和美国关系处在低谷的中俄两国是否会达成一致,“联手抗美”?
多名专家2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俄之间是“长期的战略协作关系”,但并非“结盟关系”,目前也看不到“中俄结盟联手抗美”的需求与必要性。不过,双方料就此次中美高层对话情况进行沟通,中方或将向俄罗斯介绍中美对话情况,“当美国正考虑联合盟友、以长期性、系统性的方式对华施压时,中国不可能坐以待毙,加强与伙伴间的战略协调是应有之义。”
据中国外交部此前发布消息,拉夫罗夫外长访华期间,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将与他举行会谈,双方将就双边关系及近期高层交往对表,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中方相信此访将进一步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协作。而据“俄罗斯卫星网”发布消息称,部长们将讨论两国战略协作,以及组织最高层和高层联系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双方在通稿中对此访和当前两国关系的定义是“战略协作”。“战略协作”和“结盟联手抗美”一样吗?其间的差别在哪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季志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协作是各干各的,在协调与配合中保持足够的宽松度,而结盟是一起干”,中俄关系显然属于前者。
他表示,中俄作为两个大国,各有需求,各有做法,在很多问题上需要协调立场。两国的“战略协作”是指双方更多的从宏观战略层面及两国自身发展的需求去协调立场,开展合作。因此,双方在拉夫罗夫外长访华之际或就此次中美高层对话情况进行沟通,或中方向俄罗斯介绍有关情况。
但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俄将走向“联手抗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三不原则”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去年年底,双方已同意自动延续这一《条约》,这说明中俄会继续遵循“三不原则”。
不过,在华盛顿及其盟友日益升级的压力下,中俄加强在政治上、外交上的战略协调已属必然。据媒体报道,在18日至19日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于当地时间22日至25日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北约外交部长会议。美国官方发布消息称,布林肯此行是为了“通过与北约和盟国保持联系的方式来重申拜登政府对盟友与欧洲伙伴的承诺,并强化跨大西洋同盟”。
拉夫罗夫在启程前曾接受媒体采访呼吁,中俄应减少对美元和西方支付系统的依赖,以抵抗西方的意识形态。他同时称,中俄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摆脱受西方国家制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中美阿拉斯加会晤的结果来看,接下来中美很长一段时间的格局或许都将是:有一定合作空间,但同时保持长期性竞争和对抗,“而这个长期性将体现在双方将更多从各自盟友、伙伴的角度考虑问题”。他表示,拜登政府在对华策略上从单打独斗“变阵”为联合盟友,中国做出相应调整也不足为奇,比如考虑如何应对这种长期性、战略性的“围攻”。
“阿拉斯加会晤后,中俄进行必要的沟通很正常,就像美国会去和它的盟友协调,中国也会和自己的伙伴沟通。这并非中国有意构筑反美同盟,而是当美国在有意构建反华同盟时,中国不可能杵着什么都不做。”他表示,这并非必然致使中俄一起对抗美国,中俄间可以讨论从气候变化到战略稳定等广泛的议题。“这是大国博弈间自然而正常的事情。”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 白云怡 张婷鸽
(来源:环球时报)